在古代奴隶社会,存在着一种残酷的殉葬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奴隶主在死后,会强迫自己的奴隶陪葬,以便在另一个世界依然有人伺候自己,继续满足其生前的尊贵与威严。这种“人殉”的现象在中原王朝历经千年,早在明朝之前已经不再普遍流行。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却重新将其拾起。他心思缜密,担忧自己死后嫔妃仍然留在世间,或许会因权力牵扯而产生外戚干政的隐患。为了确保继承皇位的太孙不受干扰,他干脆下定决心:所有嫔妃必须随葬,绝不留下任何隐患。
朱元璋后宫中有三四十位嫔妃和宠幸过的宫人,其中不少人性格温顺,实际上难以引起波澜。朱元璋也曾有过不忍之心,但他深知若选择性放过某些人,必然难以服众,甚至在理论上也说不过去。于是,他索性推行“一刀切”的政策——无论谁人,统统要陪葬,哪怕是曾经宠幸过的佳丽,也不能幸免。
然而,事到临头,却还是有一人脱离了命运的枷锁,她便是张美人。起初,张美人已做好了心理准备,甚至考虑过自尽或绝食这两种不同的殉葬方式。但命运却在最后时刻转折,一道圣旨传来,她竟意外逃过此劫。究竟是什么让她成为了唯一的例外呢?这其中暗合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看似不幸,实则因祸得福。
展开剩余65%张美人之所以幸免,其实与她的女儿有关。在后宫残酷的斗争中,几乎所有妃嫔都明白“母凭子贵”的道理,纷纷盼望能为朱元璋诞下皇子。张美人也不例外,但她运气欠佳,只生下了一个女儿——宝庆公主。公元1395年,年迈的朱元璋喜得此女,心中虽欣慰,却并未对这个小公主表现出多少关爱。张美人本来也有些失落,毕竟有个皇子将来才算真正的依靠。然而,与那些无子嗣的妃嫔相比,她依旧心怀感恩,尽心抚育宝庆公主,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当小公主三岁时,朱元璋因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作为宠妃的张美人,日夜在其寝宫照料病榻上的皇帝。年幼的宝庆公主依恋母亲,便时常伴随在侧。朱元璋素来高傲,并未将这个小女儿放在心上。可当病危之际,他环视周围,看见的只是群臣和妃嫔虚情假意的探望,心中愈发厌恶。唯独当他低头看到拉着张美人衣袖的宝庆公主时,却被那双写满真挚关切的眼睛所触动。
朱元璋忍不住与小公主攀谈,问她“父皇的病会不会好?”小公主天真地答道:“喝药,好好睡一觉就好了。”当朱元璋进一步追问“父皇会死吗?”时,小公主瞬间哭了起来,哽咽着说:“父皇是不会死的。”这份幼小而纯粹的感情,令朱元璋内心震动。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个自己几乎忽视的女儿,才是真心真意关切他的存在。即便他明白生命已近终点,但那一刻冰冷的心被融化了。
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消息一出,宫中众嫔妃皆知自己逃不脱殉葬的命运,哭声此起彼伏。张美人也在哀泣,心中满是怨愤与不甘:自己一生辛劳,尽心服侍,竟要年纪轻轻陪葬,这真是上天无情。然而,宣旨时奇迹发生了——张美人成为了唯一的例外。圣旨上写道,因宝庆公主年幼,需要母亲抚育,张美人免于殉葬,留世抚养公主成长。
张美人百感交集,她既庆幸自己得以存活,又心怀愧疚。她曾经嫌弃生的是女儿,却正是这位小公主的纯真与真情,不仅融化了朱元璋的心,也让自己从死亡边缘被拯救。事实证明,有时候所谓的不幸,正是日后生机的起点。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楠希配资,股票讨论交流最大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