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引起了关注。日本一些媒体甚至表示“感到不安”,他们担心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正在上升”。不仅如此,日本驻上海的领事馆也发出警告,说要注意中国公众对日本的“态度变化”。他们认为,这跟《南京照相馆》的热映有直接关系。
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民间团体,也在采取行动。比如神奈川县的一个叫“改善教育县民之会”的组织,已经向日本十个都县的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请愿。他们要求把高中历史教科书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删除。理由是什么?他们说,这些内容“容易引起误解”,是“不当表述”。
要知道,日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把南京大屠杀的内容避重就轻,一笔带过。就这样,都不能让日本右翼团体满意,而他们想做的,就是想把南京大屠杀彻底从教材里抹去,不想下一代日本人再知道这段历史。
说实话,看到这里,心里真的有点堵得慌。我心里堵,倒不是因为日本人的应激反应,说实话我对他们也没抱什么期待,我堵的其实是我们国内的某些声音。
就在日本人想办法“掩盖历史”的时候,咱们这边却有人跳出来指责《南京照相馆》和《731》这样的电影,说这些作品是“仇恨教育”,是“情绪煽动”。
有的说要举报电影太血腥,会“吓坏小孩”;有的说拍女性受害镜头是“性别歧视”;甚至还有人说“别总拿历史说事,应该面向未来”。听起来好像都挺“理性”,但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自我麻痹”。
我们要问一问,那些在网络上喊着“仇恨教育”的人,有没有去看过这些电影?有没有真的了解过日本侵华日军当年做过什么?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以及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是对公众开放的,为什么不去了解一下呢?而且有没有认真想过,历史到底该以什么方式告诉下一代?
现在,日本在教育上不断“淡化”甚至“删除”侵华历史,我们却在为拍一部真实呈现的电影争来争去。这种“内外联动”的局面,到底是谁最希望看到的?
要说有人故意操作,这也不是不可能。你看,有些言论看起来是在“倡导理性”,实际上是在引导大家对历史冷感。久而久之,年轻一代就会觉得“历史太遥远”“战争与我无关”“我们不能仇恨日本”。
但问题是,日本那边真的在“放下仇恨”吗?
现实恰恰相反。他们不但没有反省,反而在一步步试图否认历史、逃避责任,甚至干涉我们自己的文化表达。
比如这次《南京照相馆》,本来是一部讲述历史真相、纪念受害者的作品,却被日本媒体扣上“煽动反日”的帽子。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
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煽动谁,也不是为了制造情绪,而是想要记住历史,不让悲剧重演,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犯下的罪行。只有记住这些,才有资格说“面向未来”。
说到底,历史不是“包袱”,而是“根”。这个根不能断,一旦断了,我们的文化认同、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就会被慢慢侵蚀。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才拼命想把这种“根”一点点剪掉。
但好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开始警觉,开始站出来说:真实的历史,不应该被删除,不应该被软化。
这不是情绪,而是基本的底线。
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楠希配资,股票讨论交流最大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