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7月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多地开启多雨模式。在本轮降水过程中,我国北方共有19个国家气象站打破同期历史月极值,其中13个站点更是刷新历史极值。自7月23日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天气。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及内蒙古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北京、河北等地还出现特大暴雨。
7月29日,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河水依然汹涌。牛宏超 摄
“一次天气过程往往受多种系统共同作用影响,本轮降雨过程出现了一个阶段性角色是‘暖区暴雨’。”8月1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冷暖空气交汇,且有高空槽配合地面锋面,形成锋面系统主导下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但在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即使没有明显冷空气参与和天气系统强迫,各类中小尺度扰动或机制也能够触发对流发展,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形成区域性暴雨过程,从而出现相对于锋面暴雨而言的“暖区暴雨”。
陈涛介绍,“暖区暴雨”往往具有区域尺度小、短时降水强度大、局地极端性强等特点。“在‘七下八上’主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暖区暴雨的概率较高。”陈涛表示,此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从副热带高压边缘北上的强盛暖湿气流更易北上深入至华北地区,在太行山、燕山构成的地形性抬升、水汽强迫辐合等机制作用下,极易在山前迎风坡酝酿出暖区对流性强降水。这种地形进一步加剧了降水总量、降水强度等方面的极端性。“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地形作用导致的暖区暴雨被认为在此次极端暴雨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暖区暴雨”过程往往具有显著的局地性、极端性和低可预报性,其中隐含了大气环流多尺度天气系统与下垫面特征耦合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和天气预报业务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深入研究暖区暴雨的形成机理,提升其预报预警能力,已成为保障城市安全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课题。”陈涛说。
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楠希配资,股票讨论交流最大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