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一句“莫须有”,让我们心中的岳飞从英雄的光辉里被拉扯成刀下的冤魂,同时也因此让他的千年名声更加铿锵。
这句“莫须有”成为历史的分水岭,让人不由地思索:站在历史镜头里,谁真正决定了岳飞的命运?空话与指控在没有充足证据时就像利刃,切断了两人之间原本的信任与默契。
我始终觉得:岳飞和赵构,其实是一对知音,他们彼此之间心领神会,互相扶持,谁也不愿真正伤害对方。只是在某些时刻,形势变了,彼此的目标也随之发生偏移,最终走向不同的方向。即便如此,赵构仍舍不得亲手对岳飞下杀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岳飞尚在手中,金国就不敢越过宋朝的半步。
但南宋的主和派并不这么想象,若岳飞仍在,他们的政治前景就无法稳妥地延续下去,因此他们不得不设计将岳飞除掉,才能确保自己的议和路线得以实现。
展开剩余69%赵构在主和派和岳飞之间摇摆,最终选择站在主和派一边,岳飞于是成了被系统性挤出的人,被彻底抛到风口浪尖之外。
岳飞心里很清楚:赵构并非想要彻底杀死他,而是选择了一种苟且的安稳;而赵构也明白:岳飞并不会怨恨自己最终的出卖,但会怨恨自己选择了放弃与让步。
岳飞之死,是他个人信念与时代潮流之间的悲剧性碰撞的结局。他坚持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政治格局之间,形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理想与享受现实之间抉择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如何在权力的洪流中被重新排序的故事。正因为如此,岳飞的死,似乎如同秦桧所说的那句“莫须有”一样,带着不可证成的指控,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映照出更为深刻的道理。
然而,在岳飞之前,还有一个人,他并非对赵构有过深的亏欠,却死得比岳飞还要“莫须有”。这个人就是张邦昌。
张邦昌原本只是北宋时期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靠逢迎所谓的“北宋六贼”而走上权力的边缘。只是天时不齐,他在风光之际遇到了金兵侵入,北宋的都城汴梁被围,他的命运也随之陷入险境。
北宋六贼相继被罢免,命运多舛,张邦昌也差点没命。尽管勉强捡回一条性命,他却被新皇位的赵构所派去与金人议和,仿佛把自己推入更深的火坑之中。与此同时,赵构也在外部呼号天下,显现出要重新掌控宋朝正统的脉络,而另一个同样被牵连的对象就是赵构本人。
面对金人的强硬,张邦昌露出小人本色,极尽阿谀奉承之能,甚至把金人伺候得舒服而入神。后来,他被推举为傀儡政权的“代言人”,这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如愿以偿的安排,例如刘豫就很欣喜这样的结局。然而张邦昌并非真正的独断专行者,他对高风险的事总是采取回避态度,只愿当个看客。
此时,赵构已在外侧整顿军政,气势如虹,仿佛已经掌握了未来的宋朝正统。张邦昌虽然名义上做了几十天“伪楚”政权的皇帝,却始终不敢真的吞并天下,自究其实也只是给金人一个面子和样子,看起来像是公然示弱的表演。
最终,他主动请求把前朝太后请来,一并让位给赵构,完成了一次看似和平的权力交接。张邦昌的处世之道可谓滴水不漏,做事极尽周全,先是让皇位看起来名正言顺,随后再交还给新的掌权者,似乎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可是好景不长,张邦昌很快就被抗战派的李纲弹劾,名声再度受挫。更不巧的是不久之后,赵构竟下令将他处死,具体原因多有隐晦传闻,坊间甚至流传着是宋徽宗的嫔妃李春燕告发他与皇帝的密近关系。这样的理由听起来荒诞,却也显得更像是权力斗争中的一场闹剧。
这样的结局,或许比起“莫须有”来得更让人唏嘘——一个曾经自以为可以左右局势的人,最终在历史的风浪中被同样的权力所淹没。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楠希配资,股票讨论交流最大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